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 題:中國以開放胸懷迎接中外文明交流熱潮
新華社記者黃揚、鄧瑞璇、蔣文茜
在上海謝幕演出后,西班牙國家舞蹈團藝術總監(jiān)穆里爾·羅梅羅立刻收拾行囊,前往北京參加另一個國際藝術節(jié)。她和她的團隊在第24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(jié)上,用熱情洋溢的芭蕾舞劇《堂·吉訶德》征服了觀眾。
“舞蹈是我們共同的語言?!蹦吕餇枴ち_梅羅說,“希望通過它,讓西班牙的藝術與中國觀眾產(chǎn)生更深的情感共鳴?!?/p>
羅梅羅的緊湊行程,是今秋中國文化交流熱絡圖景中的一個生動片段。
從黃浦江畔圍繞中國學的世界對話,到杭州良渚對文明探源的討論,再到廣東佛山的國際民俗舞巡游……一系列由中外各方參與的文化交流活動,讓古老而現(xiàn)代的中國成為世界文明對話的熱土。
以“文明重光:文化遺產(chǎn)與人類文化多樣性”為主題的第三屆“良渚論壇”在浙江省杭州市開幕。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
“世界共舞”的平臺
廣東佛山一條充滿歷史感的老街最近變成了“世界舞臺”。13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藝術團體,與中國藝術團共同走上街頭,演繹各自的民族特色歌舞。
這場名為“秋色巡游”的跨國文藝演出,是第13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(jié)的重頭戲之一。
美國歡慶藝術舞蹈團獻上源自美國西部日常民俗的特色舞蹈,觀眾歡呼掌聲不斷。團長勞里·賀家麗說:“看到這么多來自不同國家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因藝術而結緣相知,有團員感動得流下眼淚?!?/p>
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(jié)于1990年創(chuàng)辦。此前舉辦的12屆活動,已累計邀請68個國家的173個民間藝術團參加。
“藝術讓所有人走到一起,讓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。”本次藝術節(jié)開幕式現(xiàn)場,國際藝聯(lián)執(zhí)行總監(jiān)凱特·卡羅琳·尼克松說,當下的世界,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這種力量。
中國采取了一系列舉措,為各國文化藝術交流搭建平臺。目前,中國已與30余個國家互辦文化和旅游年(節(jié)),與超過150個國家簽訂了文化合作協(xié)議。
“第十一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(jié)——今日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邀請展”上,參展嘉賓(左一)為參觀者講解藝術作品。新華社記者鄒競一攝
文藝交流的熱潮覆蓋中國各地:近期,近80個國家的美術作品在西安同臺展出,展現(xiàn)不同文化背景下的“絲路風情”;在北京,五大洲60余國代表攜手展現(xiàn)非遺之美;在敦煌,美國樂隊演繹融入敦煌特色的民謠歌曲“快閃”……
樂者為同,同則相親?!爸袊鴮⑦M一步推動中外文化交流,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絢麗色彩?!敝袊幕吐糜尾扛辈块L盧映川說。
互學互鑒的“朋友圈”
漫步景德鎮(zhèn)街巷,明代古窯旁,現(xiàn)代咖啡館香氣氤氳;葫蘆窯復燒點火儀式上,靈活的機器狗和機器人成為吸睛的“明星”;曾經(jīng)破碎的古瓷片,經(jīng)由文物修復“活”了過來,又依托數(shù)字技術,成為廣受年輕人喜愛的卡通形象“碎碎鴨”。
“這是非常好的陶瓷文化轉化案例,我打算回去后把它運用起來。”日前來華參加“世界市長對話·景德鎮(zhèn)暨2025景德鎮(zhèn)論壇”活動的意大利蒙特盧波菲奧倫蒂諾市市長西蒙·隆迪說。
“文明的交流不僅限于語言與思想,更體現(xiàn)在經(jīng)驗與實踐的互學互鑒?!敝袊幕z產(chǎn)研究院原副院長詹長法說。
在“世界市長對話·景德鎮(zhèn)暨2025景德鎮(zhèn)論壇”現(xiàn)場,與會嘉賓參加圓桌對話。新華社記者周密攝
近年來,中國提出共建“一帶一路”、全球文明倡議等重要主張,得到世界越來越廣泛的響應與支持。
作為中國倡導的“一帶一路”文化交流合作機制的一部分,絲綢之路國際劇院、博物館、藝術節(jié)、圖書館、美術館、旅游城市聯(lián)盟相繼成立。截至2023年11月,絲路六大聯(lián)盟成員單位已有633家,其中國外成員單位407家。
更多“雙向”乃至“多向”的交流正在涌現(xiàn):印加文明的專題展覽在深圳落幕不久,古蜀文明遺址文物就現(xiàn)身秘魯庫斯科的印加博物館;“良渚與世界”對話活動先后與英國巨石陣等多個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展開交流互動……
“我們積極推進文明對話交流,不斷擴大國際‘朋友圈’?!敝醒胄麄鞑扛辈块L、文化和旅游部部長孫業(yè)禮近日表示,覆蓋全球的文明對話網(wǎng)絡正日益完善。
文明對話的橋梁
“要理解現(xiàn)代中國,必須了解其思想源頭?!苯张e行的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上,意大利威尼斯大學校長李集雅說。
李集雅和參會的500多名中外學者一道,從歷史與現(xiàn)實的交匯中讀懂中國。
回顧歷史,意大利著名傳教士利瑪竇曾將儒家經(jīng)典“四書”譯介至歐洲,帶動了早期的“中國熱”。
如今,“中國熱”不僅關注儒家經(jīng)典,更將視角拓展至世界。這場以“中國學”為核心的大會,吸引了全球數(shù)百位專家學者。當他們討論“中國學”,“開放”“互鑒”“包容”成為關鍵詞。
德國漢學家施寒微指出:“當代中國深植于其博大精深的文明積淀,對今天全球面臨的挑戰(zhàn)仍具啟示意義?!?/p>
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“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”主題參訪活動在上海舉行。嘉賓在上海豫園參觀。新華社記者陳浩明攝
日前發(fā)布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,“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”,“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”。
北京大學文化學者陳少峰認為,中國秉持平等、互鑒、對話、包容的文明觀,正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體現(xiàn),也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。
就在今年,國際社會共同慶祝了由中國提議設立的首個文明對話國際日。隨后一個月,來自約140個國家的代表在北京發(fā)布《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》,承諾共同維護文明多樣性。
陳少峰認為,中國正與世界各國攜手,使文明交流從零散活動上升為系統(tǒng)性實踐?!耙蝗缭?jīng)的張騫策馬、鄭和遠航,中國將一如既往為世界文明搭建對話橋梁,持續(xù)為人類文明進步注入動力。”